王殿元先生响应杨式汪脉一系传播拳艺的号召(此系以前传播较保守),并应我们这些太极拳爱好者的要求,于2006年成立杨氏汪脉太极拳苑,开始传授汪脉功夫。王先生对太极拳理解独特深刻,其教学主要是讲拳理,教功法,做“人体实验”(师生之间的听劲、喂劲)。王先生风趣幽默,开朗健谈,谈拳,谈社会人生,戏谑嘻笑,常常逗得一圈同学开心大笑,笑过之后,更引得同学们深思;他功力深厚,我们这帮年轻人,在王老师身上体验之后,无不对太极拳口服心服,肃然起敬。(以太极拳功夫服人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既不能让人受伤,又要打出太极的威力,还要体现出太极内家的特色而不是拳脚、筋骨皮的功夫,不是摔跤擒拿的形式,能同时做到这几点的人其实很少。通过汪脉传承而下的杨家功夫,确实可以想见当初挑战者与杨禄蝉交手时一触而飞是怎样一幅情景)拳苑的学员有老有少,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占多数,兼有其它行业的爱好者;既有出自名师的带艺学员,也有像笔者这样没什么基础的。学员文化水平高,对宇宙、社会、人生思考多,大家热爱传统文化,推崇传统美德,以强身健体,修身养性为追求,在王先生这样一位”老顽童“的带领下,有缘相聚,在一起聊天练功,气氛既活泼又祥和,其乐融融。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特别是因为王老师对年轻人抱着很大期望而给我们展示了杨式汪脉太极的精髓,笔者现在对此系太极拳的特点有了一些认识,简要向大家作一介绍。(目前我们只接触到王殿元老师所传的汪脉太极拳,而没有亲身接触到其他的传人,因此认识可能不够全面)
1.高度重视“神意气”
杨式汪脉太极拳,充分体现了内家拳“炼内”的初衷和归宿,视”神意气”为拳的生命,无论是桩功、拳架还是揉手都是为了感受和培养神意气服务的。按照王殿元老师的理解,与“神意气”的内在因素相比,拳架外形居于次要地位,这也和郝月如先生所说“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一致。在王老师的教导下,我们也认识和体验到,“神”、“意”、“气”是不同的概念,各自的功能和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而汪脉最终培养和使用的是神意气的化合物,因此此系拳功有所成就,是“神意气”的积累和运用达到一定水平,此时无论是健身和技击自然都有很好的效果。和高度重视人的内在精神这一特点相联系,在学习汪脉太极拳时,领悟明理和提高修养就尤其重要,因为只有如此,才会有正确的认识和心态,才不会走上歧途,才可能不断进步。
2.培养“松散通空”的状态,重视功力积累
拳苑中,王老师根据学员的情况,教桩功和功法时强调人的整体的思想状态,情感状态。汪脉太极拳追求的是“松散通空”的状态和境界,这是一个不断进阶,没有止境的过程,认为这是使人恢复自然,培养神意气的最佳途径,也是健身和技击的最佳状态。功夫的高低就取决于保持这种状态的质量和和数量(时间长度)。桩功、拳架、揉手无不是以此状态为追求目标。
3.重视身体各部位训练,重视关键部位的突破
上面所述杨式汪脉太极拳重视内在神意状态的特点并不意味着不重视身形等外在因素的训练。特别是在初学阶段学习者外形不顺,内在感受能力差的情况下,就先要使其外形和顺,根据具体情况对身体的某部位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当然这种训练一般还是在意念的引导下进行的。与很多传统武术相通,汪脉太极拳重视命门、腰肾等关键部位的锻炼,这也是在意念引导下进行的。此系李和生老师在其《杨式老六路内功解密》一书中提出练习腰功需要一年的时间。